不少人覺得編程里的 “循環” 特別抽象難學,但我在可樂教育跟著老師學的時候懷遠策略,被一個 “搭積木” 的比喻點醒了,現在不僅能輕松看懂循環代碼,還能自己寫出實用的小腳本~
用 “搭積木”,把循環邏輯變生動
最開始學 Python 的for循環時,我盯著for i in range(5):這句話發懵,完全搞不懂 “循環到底在重復啥”。可樂的老師看我們一臉困惑,笑著打了個比方:
“循環就像‘重復搭積木塔’—— 你想搭 5 層一模一樣的塔,不需要每次都重新講‘怎么搭一層’,只要先明確‘搭一層’的步驟(這就是循環里要重復執行的代碼,叫‘循環體’),再告訴自己‘重復 5 次’就行。”老師邊說邊在數位板上畫示意圖:先畫 “一塊藍色積木 + 一塊黃色積木” 代表 “搭一層” 的動作,然后用大括號把這兩步括起來,旁邊標上 “重復 5 次”。接著,他把這個例子對應到代碼里:
python
for i in range(5): # 重復5次懷遠策略
展開剩余69%print("搭一層藍色+黃色積木") # 循環體:“搭一層”的步驟
運行這段代碼,控制臺會連續打印 5 遍 “搭一層藍色 + 黃色積木”。我盯著屏幕,突然就懂了:循環就是讓電腦重復做同一件事,直到達到我們設定的次數。
老師還延伸了生活例子:“比如你每天早上都要刷牙、洗臉、吃早餐,這其實就是一個‘日常循環’——‘刷牙洗臉吃早餐’是循環體,‘每天’就是循環的觸發條件。” 聽完我忍不住笑了:原來編程邏輯和生活這么像,瞬間就記住了~
學會循環,能做的事兒可太多了!
搞懂循環邏輯后,我發現它在實際編程里超實用:
我想批量重命名文件夾里的照片,就寫了個小腳本:把 “重命名一張照片” 的步驟(提取原文件名、加前綴、保存新名字)放進循環里,讓代碼重復執行幾十次,幾分鐘就給所有照片改好了名字,比手動改快多了; 學習群里有同學更厲害,用循環做了個 **“自動生成一周課程表”** 的程序:先寫好 “生成一天課程” 的代碼(選課程、排時間),然后讓這段代碼循環 7 次,一下子就生成了完整的一周課表,還能根據需求調整每天的課程,特別方便。可樂的課,讓學編程像玩游戲一樣上癮
最讓我喜歡的是,可樂教育的老師從不用 “高大上” 的術語把人搞懵,反而用這種生活化的比喻,把復雜邏輯拆得明明白白。直播課上,老師會帶著我們現場寫循環代碼,我在評論區問 “循環次數設錯了會怎樣”,老師立刻改代碼演示,還開玩笑說 “就像搭積木數錯層數,塔會歪掉一樣,代碼也會報錯或者結果不對”;要是錯過直播,看錄播也能跟著暫停、回放,慢慢琢磨。
而且課后答疑特別及時,有次我半夜寫循環代碼卡殼了(縮進沒對齊,導致循環體沒生效),截圖丟到學習群,老師居然半小時后就回了消息,發語音教我 “檢查循環體的縮進,Python 里縮進錯了,電腦就‘看不懂’哪段是要重復的內容啦”。
現在我對循環已經很熟練了,也慢慢摸清了編程的邏輯:就是把重復的、機械的工作交給代碼,讓電腦幫我們自動化完成。多虧可樂教育用這么生動的方法教編程,我這個純小白才能輕松入門,現在每次寫出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小代碼,都特別有成就感~真心覺得,選對了機構學編程,真的能少走好多彎路~
發布于:四川省創盈配資提示:文章來自網絡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